天津危险品运输-威尼斯7798cc
钠离子和氯离子溶解后也会形成水合的结构上海到呼和浩特危险品运输-全国危险品物流(为叙述方便,用nacl举例):
nacl(s) (x y)h2o(l)→na ⋅xh2o(aq) cl−⋅yh2o(aq)
需要注意的是,水是极性分子,可以通过正电性端(氢)和负电性端(氧)分别结合氯离子和钠离子。这种电荷-偶极相互作用(或cl···h-o氢键作用)相对较强,平衡常数[1]较大,且离子能吸引的水分子数也很多(即x,y较大)。
而对于极性很小的乙酸乙酯,与水分子主要以偶极-偶极(或者诱导偶极)这种相对更弱的相互作用结合,其平衡常数远不如无机离子,且结合的水分子数n也很小。
[1] 对于该类水合反应,溶质结合的水分子数并不确定,且原本的溶质分子(水)需要视为反应物,所以通常不使用“平衡常数”来描述。在此仅借用此概念表明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简单地视为平衡的移动。乙酸乙酯与无机盐都是能结合水分子的物质,与水分子结合更强的离子“抢夺”了原本与乙酸乙酯弱结合的水分子,使乙酸乙酯更不容易被水分子溶剂化,从而更难溶解在水中。
再重申一遍这句话: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通常伴随着溶剂化过程,即溶剂与溶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再来看看前面的几个现象:
@氯化钠溶液可以促进水相和有机相的分液。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降低溶解度;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破乳”现象:即
有机溶剂形成的微小的液滴在水中形成了介稳的异相状态(即乳化),而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盐类会破坏乳化,加速小液滴的汇聚。这同样可以用上述的平衡原理来解释:乳化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溶解”[2] ,可以将每一个有机液滴视为一个很大的“分子”来理解。这个液滴同样需要吸引一层水分子来稳定,而加入无机盐后会使液滴失去周围的大多数水分子,从而无法在水中稳定存在,相互结合成大液滴,在不平衡的重力和浮力作用下合并入有机相层中。
总结:无机离子“抢夺”了小液滴周围的水分子,促进分液。
[2] 注意:这里只是一种理解方式。根据定义,一般认为溶液是均相的体系。
@蛋白质溶液加入较多无机盐可以可逆析出蛋白质。
无机离子“抢夺”了蛋白质周围的水分子,破坏蛋白质胶体的稳定性。
@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乙醇可以析出(水合)硫酸铜固体。
乙醇和水的结合较为稳定,甚至可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乙醇“抢夺”了水合无机离子中的水,使硫酸铜析出(也因此,析出的晶体中水含量会降低,可能得到一水合硫酸铜)。@氯化钠可以降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
由于以下两个平衡的存在,
cl2(g)⇌cl2(aq);
cl2(aq) h2o(l)⇌h (aq) cl−(aq)
hclo(aq)
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第二个反应产物中有氯离子而被抑制,平衡左移,从而使第一个反应平衡左移,降低氯气溶解度。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严谨:中性溶液中,第二个反应达到平衡时氯气的电离度远远不足50%,即使电离的部分完全被抑制,也不会使氯气溶解度有较大的改变。
实际上,氯气在水中溶解也是依靠和水分子的各种相互作用。而氯离子会与氯分子竞争结合水分子,从而使氯气溶解度下降。